保健食品命名再套“紧箍咒” “健胃”“补血”等功能命名保健食品不再获批

信息来源:http://bjrb.bjd.com.cn/html/2015-08/28/content_307471.htm

  现如今保健食品逐渐受到大众青睐。不过,“花式”命名让人看花了眼,它们不少带着“健胃”“补血”“健脾”等字样,似乎“神奇”功效堪比药物。

  最近,保健食品的命名乱象将再次治理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昨日消息,总局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。

  命名再次规范

  昨日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命名有关事项的公告》指出,《公告》旨在“对保健食品实施严格监管,避免因保健食品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而误导消费者,保护公众健康”。此外,《公告》还给出了具体时间表:总局不再批准以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命名的保健食品;已注册的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,申请人应当于2015年12月31日前申请变更;自2016年5月1日起,不得生产名称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保健食品。

  2012年,食药监总局就修订印发了《保健食品命名规定》并制定了《保健食品命名指南》,比2007年公布的试行版《规定》更为详细。祖传、宫廷、秘制、特效等,这些词都上了命名“黑名单”,禁用语还包括“天然”,以及纳米、基因、太空等。在业内看来,食药监总局对保健食品的监管力度再次加大,从“起名字”这一关就开始严加规范。

  “食”“药”不能混为一谈

  记者翻阅2012年版《规定》发现,“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保健食品,其通用名中含有表述产品功能相关文字的,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功能名称进行描述。声称两个及以上功能的产品,不得使用功能名称作为通用名。”而新版《公告》则直接对表述产品功能的名字予以不批准。

  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表示,一些食品自称“功能食品”,并没有在食药监部门注册,强调自己功能性和治疗性,向保健食品靠拢的行为实际上是打了法律的“擦边球”;而一些正规保健食品也在名字中突出产品功效,很多消费者会产生食品和药品功效一样的错误观念。

  在朱丹蓬看来,目前保健食品和药品之间界限仍较为模糊。保健食品在名字上做到科学,是消费者理性选择“食补”的基础。

  保健食品代替不了药疗

  去火、养胃、健脾、壮阳……市面上普普通通的食品经过包装宣传摇身一变,仿佛个个都成了各显神通的功能大师。业内人士坦言,“功能食品”是个伪概念,很多食品并不属于保健食品的“正规军”。食品只有获得保健食品审批、外包装有国健字号批文(即“蓝帽子”),消费者才可放心选用,不过保健食品也并非“万能”。

  微信朋友圈中,一些“药疗不如食疗”的信息总能获得高转载量和点击量,保健食品广告宣传诱人,所谓的养生食谱、食疗书籍也更是层出不穷。营养专家提醒,对于一些慢性病症或由饮食不当而引起的毛病,比如胃病、慢性咽炎、高血糖、高血脂等,通过食疗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。但对于像糖尿病、各类癌症等器质性功能性损害大,病情较严重的病症,食疗的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。食疗很多时候对病情只能起到缓解和改善的作用,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来使用。



中国政府网 | 市场监管总局 | 国家发改委 |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 | 商务部 | 国家药监局 | 国家知识产权局 |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|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
中国经济网 | 中国消费网 | 中国市场监管报 | 中国质量报 |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防伪溯源和物流管理服务系统 | 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
中国质量网 | 中国质量检验信息网 | 中国质量检验协会 | 联系我们
声明:凡本网注明“中国质量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中国质量网,未经本网授权,不得转载使用
本网转贴的文章均转载自国家正规网站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
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致电010-64209133

网站许可证号:京ICP证090505号   网站备案:京ICP备11042787号 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392号

版权所有:中国质量检验协会 Copyright © 2011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